首页 > 建设动态

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城市

——广东省第十九期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开班

 

省住建厅提出,城市建设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美丽广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戴嘉信摄

 

近日,省委组织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联合在东莞举办第十九期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开班,主题是:新时代、新思想、新行动,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城市。

每年一期的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从1999年开始举办,至今举办了十九期,已逐步成为我省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品牌。研究班根据每年工作形势确定不同的主题,邀请国内有名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对提升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有市长、县(区)长(书记)共50人参加。

城市建设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在本次市长(书记)城建专题研究班上,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杨细平在作主题演讲时表示,我省今后的城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美丽广东,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当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着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探索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的省级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城市的融合互动发展,着力解决好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杨细平提出,要积极推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强化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同时,要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和方法,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切实提升政府空间管控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挂钩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提升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让城市更有内涵、更有品位。

建设美丽广东,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是重要抓手。我省将以城市双修为重要突破口,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污水、城市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杨细平强调,我省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下大力气抓好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扭住三旧改造加快城市更新,注重塑造公共空间体系,探索建立绿地景观带、活动休闲带、文化创意带三带相交织的多元水岸,推动城市连绵地区的城市更新和环境再造,提升城市活力和宜居性。

广东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才能保持房子居住的基本属性,才能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今后我省将着力建立以公租房、人才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租售补有机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杨细平透露,下一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大力推动广州、深圳、佛山、肇庆四市做好全国住房租赁试点工作,推进住房租赁企业发展,规范城中村住房租赁管理,着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要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地方调控主体责任,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切实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认识新农村规划六大误区  助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

在研究班上,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则围绕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话题,提出把城乡统筹发展转向城乡融合发展,并认为未来乡村规划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生态宜居。

当前,乡村规划中存在六个误区需要引起规划和建设者的特别注意。张少康认为,在思想认识上,要认识到规划是手段和过程,不是目标和结果,通过规划指导建设,通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是公共条约不是霸王条款,让各方面都取得最大的公约数,找到一个平衡点要取得最大公约数;规划是清茶淡饭不是美酒佳肴,实实在在契合村庄发展需要,不要过于追求高大上设计,让广大村民接受,易懂好管能用,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在规划编制上,要编制整治型而不完全是建设型规划,注重突出存量的改造和完善,不完全是增量扩张,但是有发展需求的村庄可以兼顾增量的扩张;要编制行动式而不完全是蓝图式规划,要突出工作内容和实施项目,明确紧抓整治工作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计划,不完全是远期设想和发展远景,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政府管控;要编制村民主导式而不完全是专家型规划,注重突出村民意愿和村民参与,不完全是专家的理想意图和设想,村民主导和专家指导两方面要结合。

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方面,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以2277个省定贫困村为起点,整县连片全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张少康在主题演讲中透露,今后我省将着力打造四个相结合,一个全面。即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内涵与形式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全面推进、全局统筹。要从点上的农房建设,到线上的风貌整治,扩展到面上的农业生产区域管控,实现点线面相结合,整体提升农村面貌。广东推动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就是要促进古驿道沿线农村面貌改善和经济发展,恰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一目标不谋而合。据统计,古驿道两侧各5公里范围内覆盖贫困村数量约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0%。为此,广东要坚持古驿道修复利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有效帮助贫困村建立起造血机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最有效的原动力。

如何提高新农村规划的指导作用?张少康认为,要把握好新农村的整治创建重点,一是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提升农村住房水平,四是美化农村生态环境,五是加强历史文化活化利用。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打造建筑强省

广东是建筑大省,但还不是建筑强省。当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经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也是广东打造建筑强省的重要路径。

面对来自全省的几十位市长(书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陈天翼从专业上进行了专题讲解。他介绍道,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全省每年装配式建筑的市场份额约一千亿元。一些大型央企、江浙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装配式建筑起步较早,部分企业已提前在我省布局。如果广东建筑业企业不奋起急追,掌握这种新型建造方式并具备市场竞争力,广东千亿、全国万亿元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将难以获得。

目前广东的装配式建筑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有些地区政府对发展装配式建筑认识不足,认为这仅仅是技术问题;二是缺乏设计和建造经验及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工人;三是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制度和标准体系还不健全。陈天翼指出,广东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全省装配式建筑的总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要实现以上具体目标,必须做到出台一批规划、建立六大体系一批规划就是各市、县都要制订本地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专项规划,指导装配式建筑发展。六大体系就是全省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度机制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标准定额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和产业队伍体系,形成装配式建筑发展新动力机制。

专家观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晓江:

城市的发展逻辑和价值体系正在改变

城市政府的财政自给降低,自主性低,收支不平衡,导致对土地的依赖,从而导致住宅土地出让收入担负了生产性用地、行政划拨用地开发成本,并最终由买房者支付。由此导致高层、超高层住宅成为了住宅地产的基本形态,这种形态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消防、治安、社区治理、公共参与等问题。在工业用地方面,受税制和GDP导向的双重作用,工业用地大多低价出让,导致工业用地效率极低。要适当刺激工业用地业主改变用途,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活力。

财税制度与城市政府的人口、土地政策取向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逻辑和价值体系正在改变。新时代的城市发展,必须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全面实施预算法,厘清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税关系,提高地方财政自主性,约束地方财政和理性;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公平正义,让所有居民享有公平的权益;促进财税、人口、土地制度与政策的协调性,服务于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服务于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在于管网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上,要在科学梳理水体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的基础上,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科学治水必须正确认识水体黑臭的成因,水体黑臭有分流、截流、合流、雨污混接、污水管网防渗率、末端处理、水体自身流动性、河湖堤岸、生态基流、面源污染控制等十方面工作不力的原因。应对黑臭水体治理应该坚持五个优先原则,即控源为本,截污优先;远近兼顾,近期优先;点线统筹,排口优先;系统整治,诊断优先;建管并重,修复优先。

当前城镇污水处理部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制约了城市水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引入PPP模式可以解决地方政府专业人才缺乏、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紧张、厂网一体建设运维等问题。厂网一体的核心不是简单地将污水处理厂和管网打包,而是要将厂网挂钩,尤其是对污水管网的截污效率和污水处理厂的治污效率进行考核并将二者进行挂钩,这其中关键的指标包括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考核、有无污水直排情况考核以及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考核。治水就是治城市,要将PPP模式与绩效捆绑,按照海绵城市理念,扎实推进水体整治工作。

环境保护部华南科学研究所水环境中心数字化管理研究室主任房怀阳:

水环境治理要扭住脸面子

广东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与格局性污染仍然突出,快速发展对水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水环境有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变化叠加,全球气候变暖和流域性生态退化进一步加剧微容量、重负荷矛盾;源头地区与邻近省份发展迅猛,水污染呈流域蔓延态势。在主观方面,各地在面对事故应急时能力不足,水污染事故频发,新型污染物不断涌现;各地的水环境管理能力不足,环境监管能力与污染防控严重不足。

面对当前广东水环境问题,广东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精细治污,开展污染源、水环境详细调查,找准病灶,精准发力,制定实施一河一策,要剖析顶层方案,促使项目落地。在制度建设方面,坚持回头看,建立完善的动态反馈机制:开展季度、半年、年度的定期评估,滚动强化各类整治任务,适时调整重点工程项目,确保水质目标可达。要结合河长制狠抓落实,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河长制、环保督查整改等大局性、政治性任务落实紧密结合。要强化考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考核问责,扭住脸面子官帽子,把压力逐级传导,把责任压实;要实施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公众参与。在资金筹措方式上,要拓宽更广阔、更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包括中央财政预算、省级和地方财政以及社会投资、市场化筹集等。

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罗平:

深圳探索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模式

深圳首提城市更新理念,探索构建以城市更新为核心的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土地管理制度。其城市更新理念创新、依法行政体系完善、大力推动微改革微创新等经验实践值得学习推广。近年来深圳市积极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摸索依托存量土地开发需求,注重利益共享、市场参与和权益重构,通过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基本达成利益平衡。截至20179月,全市已列入城市更新计划项目共计628项,用地面积约49.29k㎡;已批城市更新规划项目392项,规划批准拆迁用地面积30.44k㎡,规划批准总建筑量11142万㎡。然而,市场主导的更新模式仍然在诸多方面需要优化:利益分配规则、城市更新单元点状突破问题、公共和市政设施欠账、城市更新实施体制机制、多种政策路径等。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房屋的拆旧建新,更是城市结构和功能的更新,是人的生活状态和方式的更新,深圳应在规划管理制度创新、拆迁难题破解、利益平衡机制构建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厦门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赵燕菁:

由依赖资本投入转向创造现金流收入

过去10年天津滨海新区非凡的增长,是资本型增长,滨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显著高于深圳和上海浦东,而深圳和上海浦东则已转型为现金流型增长。城市化1.0”转型为城市化2.0”,其经济转型成功的标志就是从固投拉动,转向现金流拉动,城市化转型必须将存量资产转变为现金流,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城市是公共服务的交易场所,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企业。为了公共服务的维护和改善,必须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收入来支撑。

中国完成城市化1.0”的城市很多,但成功跨过2.0的城市寥寥无几。未来成功的城市是可以创造现金流剩余的城市,现金流是劳动力要素的函数,留住最多就业人口的城市会获得最大的增长。中国城市化转型并不孤独,从追寻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城市化1.0”,向追求现金流收益最大化的城市化2.0”,正成为新的发展的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经济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撰文:粤建轩 编辑统筹:李杰伦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原文